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源于《孙子兵法·九变篇》。《孙子兵法》是中国古时候著名的兵书,久负盛名。《孙子兵法》共十三篇。有《计》《作战》《谋攻》《形》《势》《虚实》等篇章。这本小册子,就是一本武林秘诀般的神奇之书,被后人无数遍的翻阅和学习。
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源于什么兵法
《孙子兵法》第八篇《九变篇》,主要论述依据具体状况,灵活运用处置军事原则的问题,不要因因循保守而招致失败;处置问题时需要考虑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;要依据不一样的角逐目的,采取不一样的角逐方法;自己要立足在充分筹备,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,不可以心存侥幸;要克服偏激的性情,全方位、慎重、冷静地考虑问题。将帅要从实质出发来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,所以对于国君违背实质状况的命令可以不实行,对此他大胆地提出了“君命有所不受”的军事名言。
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个说的
周亚夫(前199~前143年),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,汉族,沛郡(今江苏丰县)人。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。
曾任汉景帝时期的丞相。周亚夫为人个性耿直,不善阿谀权贵,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,就源于他之口,被汉文帝誉为“真将军也”。
汉文帝后二年,袭父爵为绛侯。起初做河内郡守时,许负曾给他看相,说他三年后为侯,封侯八年为丞相,学会国家大权,位尊任重,在众臣中将数一数二,再过九年会饿死。
汉文帝六年(前158年),匈奴大举入侵边关,文帝命宗正刘礼为将军,屯军霸上;祝兹侯徐厉为将军,驻军棘门;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,驻守细柳(今陕西咸阳西南)。三军警备,以防匈奴入侵。
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,到了霸上和棘门,军营都可直接驱车而入,将军和他下面的官兵骑马迎进送出。接着去细柳军营,营中将士每个披坚持锐,刀出鞘,箭上弦,拉满弓,持战备状况。文帝的先导驱车门下,不能入。先导说:“天子就要到了!”保卫军门的都尉说:将军有令:军中只听将军命令,不听天子的诏令。
公元前154年(汉景帝三年),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、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,打出“诛晁错、清君侧”的旗号。 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,领兵平叛。到了灞上时,遇见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,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,以免半路遭到叛军的袭击。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,走蓝田、出武关,飞速到达了雒阳,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。
叛军由于缺粮,最后只好退却,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,获得胜利。叛军首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。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非常快平定了,战争结束后,大伙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。但梁王却由于周亚夫没准时救援,和他结下了仇。
在公元前152年,丞相陶青有病退职,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。开始景帝对他很器重,因为周亚夫的耿直,不会讲政治方案,渐渐被景帝疏远,最后落个悲剧的结局。
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下一句如何接
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下一句是“苟能制吾,岂千里而请战邪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对作战,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,源于《孙子兵法·九变篇》:“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。”
现代引申义:在职场中,因为特殊状况或突发情况,职员先自行应变处置善后,事后再请示汇报的情形。
原典:孙子曰:凡用兵之法,将受命于君,合军聚众,圮地无舍,衢地合交,绝地无留,围地则谋,死地则战,涂有所不由,军有所不击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。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,知用兵矣;将不通九变之利者,虽知地形,不可以得地之利矣;治兵不知九变之术,虽知五利,不可以得人之用矣。
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是一种方案,也是一种原则。凡是明君圣主,只须头脑清醒,对于征战在外的将帅,只不过遥相节制、赋予将领充分的自主权,而非“事无巨细”、事必躬亲地干涉前线兵务。结果总是是前者得胜,后者败北。
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相近的成语
不受控制、自主行动、一个人行动、自由行动、独立行动、自由自在
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指士兵或将领在实行任务时,不遭到上级命令或控制,可以自主决策、自由行动。这样的情况一般发生在特殊任务或状况下,需要士兵或将领依据实质状况做出决策,以保证任务的完成。这也需要士兵或将领有着足够的专业常识和经验,以便在没上级命令下,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,完成任务。